自信张扬、勇于表达等外向型特质一定是受法学院欢迎的,也就是“E人”学生,他们比“I人”学生更能适应并积极参与公开演讲、辩论赛等课外活动,E人特质也为他们建立自己广阔的人脉圈、工作求职等方面带来更多的机遇。
对于性格内敛、喜欢独处,不喜社交的I人法学生来说,就读“外向型”的法学院或许面临一些挑战,但也不意味着I人没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纽约大学法学院的Julia Gourary,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I人”如何在纽约大学法学院茁壮成长的故事。
拥抱内向者的优势
作为一名内向者,我曾长期抗拒自己性格中被视为 “弱点” 的部分。我疑惑为何不能像外向的朋友那样,轻松与陌生人交谈,在群体中侃侃而谈。相反,我总是听多于说,在脑海中反复排练对话;尽管我确实享受与人相处,但总会在某个时刻达到极限,需要独自充电。
但最近我开始看到内向的另一面:虽然缺乏外向朋友的某些特质,我也拥有他们没有的优势。内向者观察力敏锐、心思缜密,往往富有同理心,是积极的倾听者 —— 这些在法学院和法律领域都是宝贵的资产。
内向者通常擅长书面表达,这对法律研究、写作作业以及考试答题都是关键技能;他们深度分析和专注的能力,有助于长时间钻研案例;而善于反思的特质,则让他们能够考虑复杂法律问题的各个方面,构建缜密的论证。认识并拥抱这些与生俱来的优势,是在内向特质中汲取力量、适应法学院的第一步。
安静学习时间的重要性
在法学院,尤其是一年级,学习小组常被视为学术成功的关键。但内向者可能更适合独自学习,以便自主吸收复杂的法律概念。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尽管许多外向的同学通过与他人讨论材料来高效学习。
但作为内向者,我更倾向于先独立钻研,再通过教授办公时间、助教复习课或与同学交流来澄清困惑。如果是内向者,学习小组的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你,这完全没问题。
相反,分配专门的安静时间用于阅读、案例分析和梳理大纲,能让内向者充分发挥专注力强的优势。
以自己的节奏社交
在法学院建立职业关系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但这对内向者而言可能颇具压力。大型社交活动虽然并非内向者建立长期联系的最佳场合,但有助于了解律所或机构的概况,因此建议逼自己至少参加几次。我会给自己设定目标:至少与三位不同的律师交谈,完成后若想离开,便允许自己退场。不过,每周参加多场此类活动确实会让我精疲力尽,因此建议有所选择,聚焦真正有意向工作的地方。
然而,若想建立更有意义的职业关系,内向的法学生更适合采用更审慎、个性化的社交方式。寻找小型聚会、一对一会议,或加入与个人兴趣相符的学生组织并参与活动。这些场合能让你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建立真诚的联系,构建符合自身性格的职业网络。
给自己留出充电时间
法学院的生活充斥着各种职业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交活动,即便你想兼顾所有,也根本不可能。外向的学生可能乐于从课堂无缝衔接至学习、论坛、酒吧聚会,但对内向者而言,一天内过多的互动可能导致刺激过载。有些日子或许无法避免,但请坚定地保护自己的充电时间,尊重自身的极限。我发现,每当充电时间不足时,就会感到烦躁和不堪重负。
定期安排休息,参与能补充能量的活动,比如读闲书、冥想、听音乐或散步。课间离开法学院,独自去公园吃午餐或喝杯咖啡。对内向者而言,尊重独处的需求,是维持身心健康、在法学院持续取得成功的关键。
内向并非法学院的绊脚石 —— 事实上,它可以成为优势!通过认识和拥抱独特的优势,利用深度思考的能力,并在社交参与和独处之间找到平衡,你便能在法学院的学术和职业道路上脱颖而出。
2025年QS法学学科排名公布:哈佛大学排第一,北大、清华并列第22名,大陆21所高校上榜
NALP 2024年法学生招聘报告:OCI主导地位终结,直接申请成主流,延长的招聘周期与学业压力该如何应对?
北大国际法学院就业数据:63%进入体制内,稳定是今年毕业生就业主旋律!
特朗普政府冻结联邦招聘冲击法律界:法学院学生职业路径受阻,律所紧急启动"人才争夺战"
2026财年H-1B抽签注册启动:3月7日开放,这些变化需注意!
建议收藏!美国法学院本硕连读(3+3)项目,6年轻松拿本科和JD学位
国内年轻律师申请美国顶级法学院JD,是否是一条逆天改命的金光大道呢?
在法学院“法律写作”及“应试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应该如何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