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国T14 JD即将毕业,已经签约了纽约一家国际所,因为我暑期实习表现的很不错,老板很欣赏我,所以提前搞定了工作。薪资待遇也非常好,年薪25万美刀,我虽然没有绿卡,但是公司很愿意帮我抽H1B……我的前途一片光明,康庄大道任我走。
别羡慕我,除了第一句话,其他全是我做梦。其实按照计划,我原本应该是走上边的路,但实际上一言难尽,我作为一名T14 JD在这里寸步难行。
如果你以为“T14 JD都是毕业进Biglaw 丝滑拿25万刀+”,那我的经历无疑是失败的,而且我身边大部分人都是失败的。别不相信,我今天就来分享一下,真实T14 JD 的求学经历以及找实习和工作的困境,当然以下内容仅代表我个人。
既然要爆料,就彻底一点,也不想藏着掖着,可能有人觉得我进入T14很厉害,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现在觉得我当时脑子进水了,如果我把留学这三年的几百万拿在手里躺平,应该现在过的很滋润。
我当时LSAT 175+,别想问我怎么复习,我没有任何可分享的经验,至于这个分数怎么来的,懂得都懂。也许当年用LSAT试试自己几斤几两,就会理性思考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了。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如果家里有矿,不需要自己找工作,走“捷径”也可以,毕竟墙上挂着一个哥大JD、纽大JD、伯克利JD或乔治城JD还是挺有面的。
如果想用JD找工作,还是踏踏实实靠自己的实力吧,因为LSAT实际的作用就是一个调节阀,可以判断你是不是适合读法学院,适合读哪个档次的法学院,比你自己的判断更客观,强行绕过调控,进入自己实力达不到的顶尖法学院,被碾压的结果只能自己承担。当潮水退去时谁在裸泳,大家一目了然。
刚开始读JD的半年,上课根本听不懂,一个案件,当我还在纠结当事人到底是John还是smith,老师早推进到下一个阶段了。在我茫然无措,四下环顾的时候,目光和那个LSAT 173+的海本同学相撞了,瞬间明白了他和我一样,我们尴尬的笑笑,收回目光,懂得都懂。
曾经备考LSAT时,一篇四五百单词的阅读理解文章我读十来分钟,现在课后作业老师安排几十页上百页的案例和阅读材料,检验真正实力的时候到了,我根本读不完、也读不懂,每天恍恍惚惚,夜里还会沉浸到被退学的噩梦中,总是惊醒。学霸们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只有我在狼狈的扑腾、不知道什么时候沉底。这种情况下去参加OCI,结果可想而知。
暑期找律所实习,根本没机会,顶不住的灵魂三问:GPA排名多少?需要担保身份吗?能给律所带来哪些资源?每一条都不像是面试的正常询问,却都像是对我的严厉质问。或许是自己心虚吧,成绩拿不出手,身份搞不定,资源也没有,试问哪一个老板会付出很大代价培养一个成绩平平、可能随时因为身份问题离职的员工呢?明明有那么多更好的选择。
不过,读T14法学院的好处也是有的,学校为了排名,为了ABA的指标,照样安排我们实习,比如各种基层法院,公共服务机构,看着法院一水的非黄色皮肤,我深深感到我们在西方法律领域扎根还是任重道远。
JD第二年,我终于找到了方向,总算跟上了其他同学的步伐,但是开启导航模式的不止我一个,虽然我的GPA在提高,但其他同学也没有落后,我没有缩短差距,我只是让差距没有再继续拉大,毕竟在同一赛道竞争,而且是后半程,你加速的同时,那些原本在一年级就比你优秀的同学也没有人拖住他们的腿,优秀的只会更加优秀。能跟上队伍,就已经让我费劲力气了,想要超越是不可能的。
现在第三年就要结束了,虽然可以在美国OPT一年,但我已经决定放弃了,反正结局已经注定,与其浪费一年时间,不如赶紧回国,琢磨一下怎么把打水漂的几百万能捞回来一点,老老实实找个红圈所上班或许是我最好的出路。国内律师天天喊着“不出海就出局”,我现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海里游上岸了。出海三年,归来仍在起点。
看看身边的T14伙伴们,曾经也都意气风发,三年的JD历程,满脸疲惫的不止我一个,除了小部分死磕一下OPT,大部分已经想好了回国,在平静的互相帮忙整理行囊。
回国后,大家天南海北,再见面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见面了又能聊什么呢?聊自己花了几百万留学,现在回红圈所干着月薪人民币一万多块钱的“律师”工作吗?本以为拿着175+的通行证过来整顿美国Biglaw的职场,结果小丑竟是我自己,原来他们早知道我们翻不起任何浪花还非常鸡贼的盯上了我们的钱包。
最后,想对依然有JD梦想的小同学们说,如果你从理想出发,也有条件承担三年的成本可以试试,虽然我的过程比较煎熬,但是回忆起来法学院的经历还是让我收获很多,如果不以金钱衡量,我很高兴我有这段经历。
如果你以利益考量,期待读一个JD之后,能够帮自己在求职工作和创业上带来助力,想要超成本的回报,我劝你三思,从我个人以及身边的例子来看,可能但是会越来越难,因为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名声给糟践了。
声明:内容由学员口述团队整理,文章不代表海望老师团队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