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美国法学博士(Juris Doctor)到底有多牛?
当我们还在讨论35岁出国读JD会不会太晚时,她以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40岁正是闯荡的年纪,出国读个哈佛法学院刚刚好,这一年是1980年。
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鲜有人知,但是她的经历却非常传奇的女性——赵稼女士。

1940年,赵稼出生于中国上海,她作为6个兄弟姐妹中最大的孩子,从小成绩优秀,被父母寄予厚望。1963年,时年23岁的赵稼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72年,赵稼进入中国外交部的北美大洋州司处理美国相关业务。也正是这一年的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在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团中,就有赵稼女士的身影,她一直积极投身于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工作中。水门事件后,赵稼女士曾在1975年、1976年和1979年前后3次为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访问中国担任翻译。从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可以说赵稼女士既是见证者,也是促成者之一。

1980年,赵稼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这一年赵稼正好40岁。且不说当时她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进入一个精英聚集的顶尖法学院学习一个新的领域会遭遇多少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只要联想到当时中美刚结束长达30年的敌对状态,就可以想象她生活中可能面临多少恶意,毕竟直到现在,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遭遇歧视的情况也屡见不见。
当我们还困于年龄带来的求学焦虑时,40岁的年龄对赵稼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或许恰好是年龄带来的阅历和能力成为了她能够进入哈佛法学院最大的底气。
1983年,赵稼成功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美国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人。
她曾说“在哈佛求学的三年中,自己始终明白:我不仅仅是代表我自己,我更代表是整个中国,所以在每一个方面都积极努力,争取做到最好。”

1984年,赵稼女士学成回国,又回到了外交部北美大洋州司工作,在外交部工作期间,赵稼女士在1985年考取了伊利诺伊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律师执业资格,成为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律师执业资格的人。
1988年,赵稼女士来到伊利诺伊州,加入了著名国际大所贝克·麦坚时(Baker McKenzie),6年后,赵稼女士被提升为贝克·麦坚时律所合伙人,她和她的团队在美国开展了首批中国业务,发展中美之间的投资和贸易。

2012年,赵稼女士从合伙人位置上退休,退休后,她仍在工作,直到2019年6月,她一直在贝克·麦坚时担任高级法律顾问。
由于网络上关于赵稼女士的资料非常有限,我们仅能拼凑出她非常简略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在这看不出波折的简历里,我们看不到她当年研读每一本法律书籍、研究每一次案例分析的艰难。可仔细一想,她以“40岁高龄”在法学海洋中破浪前行,44岁考取美国律师资格证,48岁进入美国Biglaw,直至79岁还在担任高级法律顾问,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又怎会走这么远?
赵稼女士的成就在美国法律界非常突出,2018年她被 Marquis Who's Who 授予 Albert Nelson Marquis 终身成就奖。她还多次被列入《美国名人录》( Who's Who in America)、《美国法律名人录》(Who's Who in American Law)、《中西部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Midwest )和 《美国女性名人录》(Who's Who of American Women)。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年龄困不住有梦想的人,这所有的勋章和荣誉都是见证,不管处于什么境地,什么年龄,只要愿意努力,你就可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也会成为激励后来人努力前行的灯塔。